深圳五洲中医院欢迎您!
2671919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深圳五洲中医院 2008-10-23 17:44:52 咨询 预约

  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第七位。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达16.1%,60岁以上的人群则为22.6%,8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50%;骨质疏松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加,成递增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作为中老年多发的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健康问题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康复科病房里脑卒中、脊髓损伤、椎间盘突出症、各种骨折术后等以及老年、病程长,卧床时间长的患者居多,其骨质丢失严重,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康复,一定要引起医师、患者及家属的重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1.骨质疏松症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2001年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年~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没有明确的病因。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不错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或叫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2.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2.1不可控制因素

  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2可控制因素

  低体重、药物(皮质激素等)、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缺乏、vit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3.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片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3.1疼痛

  患者也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行走都骨痛难忍。

  3.2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肺功能和消化道功能等。

  3.3骨折

  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4.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因目前没有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故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

  4.1脆性骨折

  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所以有过脆性骨折病史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4.2骨密度测定

  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以及监测自然病程或药物干预疗效的较好定量指标。骨密度仅能反映大约70%的骨强度。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BMD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4.2.1骨密度测定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其他骨密度检查方法如各种单光子(SPA)、单能X线(S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即定量CT,椎体,周围骨组织)等根据具体条件也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

  4.2.2诊断标准: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资料来源:WHO:Guidelines for preclinical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trials in osteoporosis,1998,Geneva)。现在也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测定部位的骨矿密度对预测该部位的骨折风险价值很大,如髋部骨折危险用髋部骨密度预测最有意义。DXA骨密度测定值受骨组织退变、损伤、软组织异位钙化和成分变化以及体位差异等的影响会产生一定偏差,也受仪器的**度、操作的规范程度影响。因此,应用DXA测定骨密度要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参考**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的共识意见)。临床上常用的推荐测量部位是L1~4和股骨颈,诊断时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4.2.3矿密度测定临床指征:①6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男性;②65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绝经后妇女;③70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老年男性;④有脆性骨折史的男、女成年人;⑤各种原因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⑥X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⑦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⑧有影响骨矿代谢的疾病和药物史(可参考有关章节)。

  4.3骨质疏松症的其它评估(筛查)方法

  4.3.1定量超声测定法(QUS):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也有参考价值,在预测骨折的风险性时有类似于DXA的效果,且经济、方便,更适合用于筛查。但监测药物治疗反应尚不能替代对腰椎和髋部骨量(骨矿含量)的直接测定。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4.3.2X线摄片法:观察骨组织的形态结构是对骨质疏松所致各种骨折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将骨质疏松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的方法。常用摄片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掌骨、跟骨和管状骨等。由于受多种技术因素影响,所以用X线摄片法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早期诊断的意义不大。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常缺乏明显症状,所以很多是在体检或其他目的X线摄片时才被发现,如椎体骨折。如果腰痛加重、身高明显缩短时,就应该进行椎体X线摄片。

  4.4实验室检查

  (1)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和其他项目如25(OH)D、甲状旁腺激素等。

  (2)根据病情的监测、药物选择及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有关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血清钙和磷及空腹2h或24h的尿钙和磷定量。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有条件可测骨钙素(OC)、25羟vti D3和1,25双羟vtiD3、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CINP)、空腹或2  h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Ⅰ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Ⅰ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5.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治疗

  5.1预防比治疗更有意义

  到目前为止,我们拥有的各种治疗方法只能使骨小梁增粗、增厚,小孔得以修复,但不能使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较治疗更现实,更重要。况且,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的。

  5.1.1初级预防: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过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T值>-2.5)。预防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发生前列次骨折。

  5.1.2二级预防和治疗:已有骨质疏松症(T值≤-2.5)或已发生过骨折。预防和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

  5.2预防和治疗策略

  5.2.1调整生活方式:①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②注意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③避免嗜烟、酗酒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④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如注意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

  5.2.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 mg(元素钙量)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mg~600mg。钙摄入可减缓骨的丢失,改良骨矿化,也常与其它治疗骨质疏松药物合用以提高疗效。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可以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钙剂选择要考虑其**和有效性。

  (2) vitD及其代谢物:有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vitD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的吸收,可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成年人推荐剂量200U(5μg)/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vit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800IU(10~20μg)/d。有研究表明补充vitD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因此降低了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老年人更适宜选用活性vitD,必须在骨质疏松和有关专科医师指导下应用。骨化三醇剂量为0.25~0.5μg/d;α-骨化醇为0.25~1.0μg/d;25(OH)D3 20~40μg/d,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

  5.2.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应证:已有骨质疏松症(T值≤-2.5)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2.5<T值<-1.0)并伴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

  5.2.3.1抗骨吸收药物

  (1)双膦酸盐类:抗骨吸收药物。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据表明双膦酸盐类制剂包括阿伦膦酸盐(Alendronate)和利塞膦酸盐(Risedronate)可明显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椎体及髋部等部位骨折发生的危险。国内已有阿伦膦酸盐制剂,尚无利塞膦酸盐制剂上市。其他双膦酸盐羟乙基双膦酸盐(Etidronate)也可探索性地应用(周期用药),应用时应根据各种制剂的特点,严格遵照正确的用药方法(如阿伦膦酸钠应在早晨空腹时以200ml清水送服,服药后30min内不能平卧和进食),极少数患者发生药物返流或发生食道溃疡。故有食道炎、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道炎者慎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每周服用一次的双膦酸盐类制剂(每片剂量为70mg的福善美)服用更方便,对消化道刺激更小,有效且安全,因而有较好的依从性。

  (2)降钙素类:抗骨吸收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可预防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降钙素类制剂有二种: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据显示200IU/d合成鲑鱼降钙素鼻喷剂(密钙息)能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骨折发生率。降钙素类药物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或骨骼变形所致的慢性疼痛以及骨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痛均有效,因而也是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的可选。降钙素类制剂应用疗程要视病情及患者的其它条件而定。

  (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抗骨吸收药物。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至妇女绝经前水平。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据表明雷诺昔芬(Raloxifene),能阻止骨丢失,增加骨密度,明显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是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有效药物。该药只用于女性患者,其特点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对乳房和子宫内膜无不良作用,能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浸润性乳癌的发生率,不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少数患者服药期间会出现潮热和下肢痉挛症状。潮热症状严重的围绝经期妇女暂时不宜用。国外研究显示该药轻度增加静脉栓塞的危险性,故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长时间乘坐飞机期间禁用。

  (4)雌激素类: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雌激素类药物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ERT或HRT)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危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基于对激素补充治疗利与弊的全面评估,建议激素补充治疗遵循以下原则:

  a)适应证:有绝经期症状(潮热、出汗等)及/或骨质疏松症及/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妇女,尤其提倡绝经早期开始应用,则受益更大风险更小。

  b)禁忌证: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及活动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为**禁忌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乳腺癌家族史、胆囊疾病和垂体泌乳素瘤者慎用。

  c)已行子宫切除的妇女应只用雌激素,不加孕激素。有子宫者应用雌激素时应配合适当剂量的孕激素制剂,以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

  d)激素治疗的方案、剂量、制剂选择及治疗期限等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

  e)应用较低有效剂量。

  f)坚持定期随访和**监测(尤其是乳腺和子宫)。

  g)是否继续用药应根据每位妇女的特点每年进行利弊评估。

  5.2.3.2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PTH):

  小剂量hPTH(1-34)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绝经后严重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对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男性患者和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也有助于椎体骨密度的提高。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并监测血钙水平。治疗时间不能超过2年。

  5.2.3.3其它药物:

  (1)中药:经临床证明有效的中成药亦可按病情选用。

  (2)植物雌激素:尚无有力的临床证据表明目前的植物雌激素制剂对治疗骨质疏松有效。

快速预约

预约须知:
1、网络预约,优先就诊;
2、提交预约后,5-10分钟内客服将会与您联系,确认预约详情,请耐心等候。
医保定点医院

门诊时间:8:00-21:00无假日医院

医生推荐+ more

扫描二维码

深圳五洲中医院官微
了解最新优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