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开始防秋燥,通过一些饮食和药物的帮助,改善在秋天出现的口唇干燥、咽干咽痒、皮肤干裂、便秘等症状。但在最早的《内经》里并无提到秋燥,讲的却是“秋伤于湿”。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黄帝内经》 第十一段
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称六气,当六气发生骤变或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下降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因素,被称为“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
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顺时养生”,而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等是自然气象的基本类型,它们因四时而更替变化。
即,春天多风病,盛夏多暑病,夏末秋初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
秋分前多湿,秋分后多燥。
从时间上看
夏天暑湿气候一般都会延续到秋分前,这段时间应多祛湿。而秋分之后的气候,一般会向寒冬的干冷发展,这段时间应多预防“秋燥”。
从地域上看
南方地区气候比较潮湿,秋季多阴雨,还是要考虑祛湿的问题。而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干燥,秋季多肃爽,所以应多预防“秋燥”。
从患者体质角度看
体质偏阳虚的人应多预防秋湿,体质偏阴虚的人应多预防秋燥。秋季患病易从“湿”化,也就是说,容易转变为“湿”型,治疗时需要从“秋湿”入手。而体质偏阴虚的人,秋季患病易从“燥”化,也就是说,容易转变为“燥”型,治疗时需要从“秋燥”入手。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秋伤于湿,湿是阴邪,会损伤阳气。湿阻气机,湿会阻碍肺气宣发与肃降,会让肺的气机该降不降,反而上逆。肺气上逆,身体里的水液排泄就会出问题,津液输布也会出问题。水液不能很好的宣散和肃降,最后滞留在身体里,就会日久生痰。
到了冬天,寒风凛冽,对外有寒风侵袭,对内有痰饮为患,内外夹击,就会引动痰咳。
秋来湿未去,我们应当如何祛湿?
1、中药汤包
痰饮当以温药和之,中药汤包可养护脾胃,由内调节脏腑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功能,让祛湿更方便。
2、艾灸
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及养生保健等作用。
3、拔火罐
拔火罐,可以将身体里的湿气、寒气,通过皮肤组织渗透出来,从而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可排出深度瘀滞的湿气、寒气或热毒。
4、中药熥疗
通过燃火的方法来促进人体特定经络、穴位对皮肤上敷着的秘制中药透皮吸收,以调和阴阳、温通经脉,激活机体新陈代谢,将湿邪逼出体外。
秋来湿未去,排湿仍当时
2019五洲第六届中医经络祛湿排毒养生节
艾灸、熥疗、拔罐组合套餐钜惠享,
赶紧预约吧!
活动时间:即日起—2019.8.31
优惠内容:
①58元祛湿止痛套餐(艾灸+中药熥疗+祛湿茶包/中药)
②68元祛湿排毒套餐(艾灸+祛湿火罐+中药熥疗+祛湿茶包/中药)
预约方式:点击在线咨询,回复“姓名+电话+祛湿”
生活饮食方面需注意:
1、少食生冷,少喝冷饮。
2、空调也要少开了,不要贪凉,稍微运动出点汗也能祛湿。
3、少去潮气很大的地方,少淋雨
4、脚踝,肚脐,肩颈部注意保暖防湿
5、尽量做到不熬夜
7、少生气,少思虑,以免伤脾胃。
深圳五洲中医院官微
了解最新优惠活动